找到相关内容826篇,用时3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中论》与《中庸》——“中”之思想的比较

    诸法其本质是无自性自性的诸法只为权便众生而设,故假有以名。诸法因缘生,自性,假名而有,这就是正确的中道实相之义。此偈概括出了中观学派的缘起与中道理论,表述了因缘、、假名和中道四者的内在...均予否定,而主张万有皆是相互依存,非有独立的自性,并以此解释世界、社会、人生及各种精神现象产生的根源,从而建立起了特殊的人生观与世界观。“缘起”成为佛教异于其它宗教、哲学、思想的最大特征。所谓,梵语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0362458.html
  • 金顶三相与峨眉佛教名山的关联性分析

    背后有一个“绝对”(以后爱以道体、理体称之)。佛教传人中原,宗渐渐居于主导地位,其自性缘起法被佛教徒视为究竟。一多相即、圆通自在似成诸家诸派共有见解,“月印万江,万月不殊”也成为启蒙传天下的谈资。...久之,天失其,地失其块,陵失其  牡,谷失其牝,上下一素,游人似处卵白中,无复缝隙,云之观极于此矣。  据僧人和游客几百年的观察,兜罗绵云有个特点,宝光出现必先出现此云。据传说,这种云出自雷洞坪悬崖下...

    向世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04362786.html
  • 张横渠思想中的儒道佛存有论之差异

    易”之实理在, 且有圣人教化之实事在, 因而反对佛教义理以因缘生灭且自性, 世界在成住坏永劫生灭之中,故无实性之说。此张子之批评乃有见于佛说缘起性之说, 即指为佛以山河大地为幻化。其实, 山河...修行中所重视的是超凡入圣的训练, 是心念止息、去染求净、禅定悟道, 以自性义之知见而勇猛布施、行证, 去除累世以来的障业。  至于人伦事业之存在, 只是宇宙缘生法生灭过程中, 在劫现劫灭时间之流中,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23262849.html
  • 怎样看待财富

    之业。修行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来改 造自己,从思想上摆脱贪嗔痴烦恼,从行为上不再造作杀盗淫妄诸业,进而能以无常见、无我见、无自性性见,了知一切有为事相如梦幻泡影。所以说,时时保持 正念,就是最好的修行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95163413.html
  • 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》讲义

    是尊重不翻。对于应该尊重的名词概念,只译梵音,如般若,梵音为pr ̄na。般若是智慧的意思,但不是一般的智慧,而是一种解《分析“”,诸法本无自性自性》的智慧,所以不翻。第二是多含义不翻,即一种...、水、火、风等。无实在的自体,即无自性,“无自性”便是“”的代名词。  受蕴:旧注“受”为领纳,大体相当于感觉作用;众生的自身与外界事物接触时就无不有苦乐的感觉。而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苦乐的感觉也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63263783.html
  • 禅话

    虚空上,以无所安为安,乃称究竟。若非安在虚空上,则必不了。可知,虚究无物,而能生万物,能容万物,为万物之母。六识生於藏识,藏识生於真如自性。真如自性空洞洞,有如虚空,为诸识母,非见闻觉知,而为见闻觉知...沈埋在景物造作之中,而杳不可见,其见解同於凡夫。惠能偈,首一句无树,第二句无台,第三句本来无,·第四句毕竟无,全偈著,拨自陆於空无之中,雨尔不见,其见解同於二乘。缘自性非有、非无、非非有、非非无。故...

    方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84763883.html
  • 敦煌本《坛经》的佛经引述及其在慧能禅法中的意义

    重要词语和思想却是来自这两部经,例如自性、本性、性、无念、无相、无住,乃至“世界虚空”等即来自此经,当然这类语句在别的般若类经典和论书中也有。  在没有标明经名而只引述经文或重要用语的佛经,可以清楚...然而一般不具有如同佛性那样的含义,是用来表示一切现象和事物的空幻无实的本质。例如《摩诃般若经》卷二十四说:“一切法自性皆不可得,以毕竟故。相法无与,无夺。何以故?毕竟故。内、外、内外、大、...

    杨曾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53064296.html
  • 冯焕珍:说“无念为宗”

    其体。然依佛法说,五蕴原非我、四大本来(万法自性),何体之有?所以首先须明白,佛法中的体只是方便安立的名相,并非指西洋哲学意义上的本体或实体,亦不具根本意义,此义张尚德先生在《王阳明的悟道》一...自性迷,佛即是众生;自性悟,众生即是佛。此三者,其内涵无二无别,皆指众生心的性实相而言,如果于此妄加分别,那就等同戏论。众生之本心或自性有何特性?六祖曰:“无相”“无念”、“无住”。本心、自性何以无相...

    冯焕珍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72664378.html
  • 佛法真义

    ,亦复不从无因而生;故依他起,名生无自性性;故无我也。譬如眼识生时,要由种子,此名为因;缘复有八:一者根,盲者根缺,遂不起故;二者境,境不现前,亦不起故;三者,距离逼切,不可见故;四者明,暗室无光,...,是之谓觉。  云何诸法性?无我故自性无故。复次:一切遍计所执,但有假名,都无实义;诸法实相,性离言说,所有诠表,皆不相应;假名既不诠实相,唯是遍计所执,故云也。何故谓假名不诠实相耶?此有四义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74464394.html
  • 佛学心理学的智慧

    所谓罪业深重是就形相而言,仿佛真实存在,但是就其本体而言,一切诸法皆空无自性,因此罪业也是因缘和合而生,无自性,不是永远无法改变,只要我们挚诚恳切地忏悔,便可去除。如果能够泯除我们的妄心杂念,这个...心啊!”有一句佛偈说得好:“佛在灵山莫远求,灵山只在汝心头,人人有个灵山塔,好向灵山塔下修。”我们的心是一座充满宝藏的灵山,储藏着无比丰富的资源,而众生愚痴,不知道开采自性的宝藏,反而舍本逐末,向外寻找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24264653.html